【亿邦原创】在“成分党”杀入美妆赛道之后,食品领域也迎来了“技术”玩家。
刚刚,将3D打印技术和分子料理融入产品的食品科技品牌MOODLES宣布完成了数千万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老股东风物资本、人山资本加注。天眼查显示,MOODLES曾于2021年10月获得了风物资本的天使轮投资。
MOODLES成立于2021年7月,主张重新定义下一代“Super Food”。
传统意义上的Super Food是指营养均衡且营养密度高的食物,而MOODLES借助3D打印技术和分子料理,做出了动物蛋白基结合复合营养素的食品,让传统主食的形态与口感不变,但营养体系超越本身。比如用牛肉制作的通心结构的粗面条,用鸡肉制作的米饭等。
在前期,MOODLES会集中触达部分核心消费人群,如血糖管理人群、身材管理人群和婴童、青少年,这部分的市场潜在人群约7.7亿人。目前,MOODLES通过设计多种3D打印喷嘴和结构,可以支持7种面食面型、27种口味米饭制品的工业落地。
据介绍,3D打印技术目前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更聚焦在科技化尝试和科研领域,品类主要集中在巧克力、糖果、肉制品等。根据第三方数据,到2027年,全球3D食品打印的市场规模将达10.15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可以达到两位数。
3D打印生产技术能否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端?这样的品牌是科技品牌还是食品品牌?新品牌MOODLES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亿邦动力与MOODLES创始人兼CEO朱沛然进行了一次对话。
工学院博士生闯入食品赛道
在MOODLES的定位中,它是一家科技公司。创始团队的经历更是赋予了其浓厚的科技基因。
据介绍,朱沛然读完机械工程硕士后归国创办了3D打印公司,身为CTO的他主导研发了多个用于骨科医疗的3D打印设备与工艺。至今,朱沛然在3D打印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有7年时间,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前提,给了3D打印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至工业化生产,并与食品工业相结合的可能。
“通过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和3D打印喷头的结构、功能的设计,解决了部分3D打印在工业化应用场景中的瓶颈,如高通量的3D打印喷嘴,实现了高效的、工业化的3D打印生产。”他介绍道。
此外,MOODLES的CTO曾在大型肉食品集团担任研发顾问,多段求学经历使她成为了食品制造领域与营养学的专家。
在创始团队看来,传统食品供给的整套链路中存在的新技术投入不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缺少新型食品来满足等现状,导致当下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赶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
MOODLES会通过3D打印技术解决食品制造、供应链端对柔性定制化能力的需求。同时,品牌将营养学和分子料理技术作为原始材料的供给和处理的制备方案,结合食材的特性,来打破食材物理形态的限制,实现以一种食物为载体融入更多的食材体系。
据悉,MOODLES产品大致的制作流程是确定了产品的食用人群后,有食品学和营养学专业背景的团队会进行宏量营养素的配比,这个过程中会将大量动物蛋白作为主要的基材;而后利用分子料理加工技术进行食材体系的融合,最后通过3D打印将食品制作成型。
以主食食品为例,目前,MOODLES可以做出鸡胸肉含量在95%以上的主食食品,而口感与物理形态又与普通的米面制品主食保持一致。
“刚开始接触这个品牌时,首先想的是‘用3D打印、分子料理技术能把产品做成什么样?’”GGV纪源资本合伙人李浩军分享了与MOODLES创始人朱沛然初次见面的场景,朱沛然特意为山西人李浩军带去了3D打印的刀削面。中间厚两边薄的形态、劲道的口感,让李浩军颇感巧妙。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很难有资源去改变消费者的部分传统消费习惯。这其中的一种策略是在现有的消费习惯之下做产品的迭代升级。MOODLES在不改变消费者重碳水、重主食的习惯下,利用现有技术,让主食更健康、体验性更好。”李浩军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壁垒和技术门槛,同时基于技术优势,未来在不影响营养结构和口感的情况下,还能玩出更多花样。
“看不出来”的变化如何被消费者感知?
MOODLES刚经历了西湖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实验室阶段,目前处于产品上市前的筹备阶段,同时正在自建工厂与供应链。
得益于自建了食品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中式工厂与定制化柔性供应链,MOODLES可以在一周内实现后端工艺的升级和创新。同时在两周内实现“后端——口味端(感官评定、口味测试)——成品研发”链路的打通。
而矛盾点在于,MOODLES在供应链端、研发端使用了多种跨行业技术,同时保证了产品形态、口感与传统主食的一致。而面向消费者时,原材料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消费者感知到其中的价值?
朱沛然坦言,这确实是MOODLES在市场营销和宣传方面的挑战。李浩军也提示到,MOODLES在起步阶段面向的是B端客户,后续品牌构建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时,会有一定的跨度和难度。
在朱沛然的规划中,MOODLES会先借助优质的B端餐饮渠道来触达高黏性的中高端消费者,在这一群体中建立起品牌形象后,再进行破圈。而在破圈过程中,品牌会针对细分人群的核心痛点和需求,凝练出不同的营销卖点。如针对老年人、糖尿病人,产品的特点则是“不升糖的主食”;针对于健身人群,就提供没有碳水负担,提高优质蛋白的肌肉补充方案。
从团队构成来看,MOODLES也做好了应对这项挑战的准备。据介绍,MOODLES的市场负责人曾是国内大型功能饮料、互联网平台的营销负责人。
在渠道规划方面,与一部分新品牌先在线上起势的路径不同。朱沛然表示,在今年二季度,MOODLES会与B端进行合作,如向连锁餐饮品牌进行原料供给。到了四季度,则是以预制菜、速冻食品等产品形式,进驻到线下KA商超和生鲜电商渠道。
创造产业供给革命?食品赛道的新“战场”:技术应用
据腾讯健康食饮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77%的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关注程度有了提高,关注的角度中,有95%集中在了饮食层面,尤其关注营养均衡、低脂/低糖/低热量和少盐/少油的饮食。
朱沛然也看到了消费升级的大方向和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科技的需求,也正是这些机会给了他创立科技公司,生产有技术创新含量的产品的空间。
MOODLES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出了相较传统主食更低碳水、更高动物蛋白和更低GI(血糖指数)的新型主食。例如,用鸡肉制作的米饭中,蛋白质含量比传统米饭提高了303.8%;碳水含量下降了68%。用牛肉做的面条中,蛋白质含量比传统面条提高了250%,而碳水含量下降了55.13%。
除了满足市场需求外,后端生产链条的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产业供给革命。据介绍,传统方便面的生产链条包括和面、连续压延、风冷、包装等10道工序。而MOODLES通过定制化柔性供应链将其压缩到了4个步骤:混料、挤出、切断和包装。生产成本方面,MOODLES较传统方便面供应商生产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下降了66%左右。
“基于3D打印、分子料理等技术和长期的迭代研发,MOODLES在技术端已经形成了壁垒。”朱沛然表示,传统的米面制品工厂、肉食品加工厂很难具备全链路的整套技术班底,进而没有技术去落地相似的产品。他判断在技术端,MOODLES至少可以拥有两年以上的壁垒期。
在食品领域,已经有部分品牌凭借技术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的产品差异化,并获得了品牌声量。原本广泛应用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冻干技术,已经被跨界引入食品赛道,如三顿半、永璞的冻干咖啡;自嗨锅中经过冻干技术处理过的食材等。信良记则是利用液氮速冻技术,使得小龙虾即使是在解冻之后,还可以保持新鲜的口感。
“当下,技术创新可能是真正带来革命的唯一驱动力。”他判断,食品赛道的下一个竞争点在于技术。
而在品牌端,基于科研团队和科技型公司,MOODLES将坚持输出拥有技术创新产品的高端科技公司的品牌形象。朱沛然预判,通过长期坚持,这也将成为MOODLES的品牌壁垒。
在李浩军看来,品牌力是感性和理性成分的综合体现。感性的部分在于外界如何感知其品牌的力量。而理性层面则要通过不同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如用户交互与复购等,“对于消费品而言,从长期看,产品本身很难具备绝对壁垒,最后的壁垒在于品牌认知本身。”李浩军如是说。
在他看来,目前部分消费品品牌并没有抓住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和痛点,这导致了狭小赛道里的过度拥挤的竞争。“MOODLES则选择了主食赛道,在MOODLES的长远目标里,它要触达到中国的每一位消费者。”
增材制造专业委员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