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印度政府也对该领域非常重视,于2022年2月24日发布了“增材制造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旨在推动印度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该国家战略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印度增材制造市场规模扩大到每年30亿美元,并使其成为全球增材制造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支持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简而言之,这些目标定义了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增材制造之旅。它还渴望体现“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和“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 Nirbhar Bharat Abhiyan)的宗旨,提倡和促进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实现自力更生。
在这篇文章中,资源库将对该国家战略进行解读,帮助大家理解印度政府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行动计划和倡导的核心理念。
印度3D打印政策的愿景:
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增材制造中心
创建和保护印度的增材制造知识产权
政府将通过定期引入政策干预措施来重点促进AM在印度的采用,这些干预措施包括:
提高制造能力并鼓励在印度制造外国技术
鼓励和激励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增材制造生态系统的本土制造商
鼓励机器、材料和增材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和再出口
抑制国内增材制造市场的进口
印度3D打印政策的目标:
鼓励整个价值链中的国内制造,以促进印度制造和 Atma Nirbhar Bharat。
增加核心和辅助部件、机器、材料和软件的国内附加值。
通过发展本地技能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等,减少对国内市场的进口依赖。
鼓励全球市场领导者在印度建立制造增材制造零部件和子组件的全球基地,进一步加强印度国内制造生态系统。
培育国内增材制造产业。
建立一个“国家增材制造中心”,通过持续吸引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来利用增材制造转型和推动能力。
促进创新和研究基础设施,以将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基于最终用户应用的工业增材制造产品商业化。
加强印度与全球 AM 组织和创新与研究中心的合作。
创建和更新增材制造技术的创新路线图。
通过引入提供的政策干预措施,促进在印度采用 AM 的便利性。
提高制造能力,鼓励在印度采用外国技术进行制造。
鼓励并进一步激励制造商采用本土技术,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增材制造生态系统。
鼓励机器、材料、增材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和再出口,并阻止国内增材制造市场的进口。
印度3D打印政策的任务:
确保为AM行业创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鼓励国内AM转型和驱动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
将印度定位为增材制造的全球创新和研究中心
确保AM为国内和出口市场制造最终用户功能组件
促进印度创造知识产权
确保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增材制造技术
印度3D打印政策的战略成果
该战略旨在到2025年将印度增材制造市场份额提高到全球市场的5%,目标是为GDP增加近10亿美元;增长将通过关注政策设定的以下目标来实现。
印度政府打算针对机器、材料、软件等方面的50项新的印度特定技术。
创立100家新公司
开发500种产品
建立10个现有和新的制造部门
产生10万新的熟练劳动力
提高对增材制造产品使用的认识
该战略将解决以下特定行业的关键技术挑战,以使3D打印在经济上对中小微企业可行:
材料的特性
增材制造适用材料的有限类型选项
工艺技术与性能
有限的过程中、现场监控机制
增材制造工艺和零件的鉴定和认证
零件精度
轮廓表面的表面光洁度
制作速度
构建体积/零件尺寸
数据格式
增材制造标准
3D打印政策的建议
该政策还包括一系列与增材制造中心的建立、人才发展、知识产权创造和资助、伙伴关系、激励措施、创新集群等相关的建议。
1,建立专门机构,例如国家增材制造中心 (NAMC),以带头开展国家倡议。
2,通过人才、研发和供应链发展加强技术领先地位。
3,政府可以将AM技术纳入流行的计划,例如:
技术改进信用挂钩资本补贴计划,
精益制造竞争力计划,
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和质量改进支持,
软件产品创新和发展计划,以及所有AM产品的生产相关激励计划,不分行业。
4,政府可能会提供其他激励措施和支持,以促进和加速AM技术在印度的采用,例如电价优惠、赠款、单一窗口系统、即插即用设施、长期税收优惠等等。
结论
印度政府制定了全面的3D打印政策。总体而言,该政策似乎以非常具体的目标为中心。该政策还指出,它将定期升级以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印度增材制造国家战略的发布,标志着印度政府对该领域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在未来几年,印度将在增材制造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扩大市场应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印度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印度增材制造国家战略》完整版下载 https://www.meity.gov.in/writereaddata/files/Additive%20Manufacturing%20Booklet%2014.02.2022.pdf。
增材制造专业委员会公众号